找到相关内容5558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诵经念佛确信有无量功德,可消灾解厄,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,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众生的定业不可转,乃至圣果的佛菩萨,祖师大德亦难逃避定业(梵语viniscita-karman),纵然能逃一生百生,一劫万劫,但定业总是无法避免。   目犍连被被道的乱石所击毙,佛陀头痛三天,这些实例,就是一面镜子,表征因果不昧的果证!   佛陀曾云:“我有三不能,何者为三?一者不能转众生定业。二者不能度无缘众生。三者不能空众生界。”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031512395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法先或佛先,若法先无佛说法何有法?若佛先无法何能依法圆证!(慧性)

    问:法先或佛先,若法先无佛说法何有法?若佛先无法何能依法圆证!(慧性)   李炳南答:法由心造,心即是法;佛由心作,心亦是佛;心与佛法,三名一体,无所先后。恐君不解,释以俗谛:一切事相,皆是本法,对起迷惑,是为众生;悟证真谛,即是佛陀(如独觉见飞花落叶证道是)。准此,可假说是本法在佛先;佛将真谛,向众演说,破其迷惑,方称佛法,准此,又可假说佛法在佛后。

    李炳南

    |析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354712841.html
  • 问:阿罗汉是什么意思?

    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。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: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,即初果。进而断除思惑,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(二果)和阿那含果(三果)。到了阿罗汉的果位(四果),见惑、思惑都已断尽,涅槃,堪受人天供养。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“应供“,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62077731.html
  • 问:参禅打坐,不修慈悲心是否不了空性?

    修空性和修慈悲是两部分内容。在佛法修行中,不同学人会各有侧重。声闻圣者由体证空性完成个人解脱,而菩萨行者则须空性与慈悲的修行并进。 若想究竟圆满空性和慈悲的修行,两者是不可偏废的。因为圆满的慈悲须以体悟空性为基础,否则,慈悲心必是有限的。同样,空性的究竟,也离不开慈悲的修行,故《法华经》云:“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”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85777878.html
  • 问:天台宗把“惑”分成了哪几种?

    天台宗把“惑”分成了: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。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,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,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,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,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,即能阿罗汉果,出离三界;尘沙惑是菩萨的惑,菩萨化度众生,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,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,故名尘沙惑;无明惑系根本无明,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,断尽即成佛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25878056.html
  • 妙祥法师答:禅、密、显在修行上有什么区别?

    问: 禅、密、显在修行上有什么区别? 妙祥法师答: 禅、密、显在修行上有什么区别?实际上没有啥区别,佛法都是一个。这么说那么说都是一个——去掉妄想,你只要是去掉妄想就算修行。我们就是因为妄想无明不能,如果去掉妄想和无明,那我们什么都有了。虽然方法不同,但目的都是一个,本无区别。所以说都必须由戒定慧来修行,如果离开戒定慧修行都是不正确的。

    妙祥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9/18093290392.html
  • 问:净土法门既然殊胜,世尊报恩为什么不劝父母都修这个法门呢?

    佛的母亲摩耶夫人,在佛刚刚出世时就已生到忉利天,佛的养身姨母大爱道出家为比丘尼,无生,自当别论。佛的父亲净饭王和六万释家种族,佛都劝他们往生净土了,史实记载在《大宝积经》里,可以查阅。佛在世时,对机说法,众生无不解脱,有什么样的根就说什么样的法,难道一定要说净土吗?何况佛陀在世,众生根利,又亲承教授,八万四千法门法法都是解脱之门啊!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6125194752.html
  • 賴耶的转依

    ,论云:“成立唯识,意为有情如是二转依果。” 二转依果,是引人所向往的最高目的,亦是佛的境界,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。但这必须经过精进不懈的修学才能,若单学理论,不事修持,则沉沦如故,终无证果之时。唯识学是讲渐修渐证的修习方法。所谓“五法三自性,八识二无我”,即是唯识的主要内容。唯识建立赖耶,从唯识实性之“有”入门,引导人们走向无“有”的境界,即以楔出楔,最后二转依果。然而这转依果的...

    法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3356532.html
  • 赖耶的转依

    也不例外,论云:“成立唯识,意为有情如是二转依果。”   二转依果,是引人所向往的最高目的,亦是佛的境界,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。但这必须经过精进不懈的修学才能,若单学理论,不事修持,则沉沦如故,终无证果之时。唯识学是讲渐修渐证的修习方法。所谓“五法三自性,八识二无我”,即是唯识的主要内容。唯识建立赖耶,从唯识实性之“有”入门,引导人们走向无“有”的境界,即以楔出楔,最后二转依果。然而...

    法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558716.html
  • 济群法师答:了解佛菩萨的功德和修行有什么关系?

    佛陀具备悲智两大品质。因而,修行所要做的,无非是修慈悲、修智慧。任缺其一,皆不得成佛。佛陀有法、报、化三身,在修行过程中,除了修习般若以外,还要广修方便。否则,只能法身,不能报身、化身。 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了解佛菩萨的功德和修行有什么关系?|济群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85877879.html